此次展覽的作品與作者的說明 :
當代說明網站 : http://www.mocataipei.org.tw/_chinese/showweb/04_handbook.asp?ID=112
倪再沁
Tsa-chin Ni
倪再沁的近年創作,不論是以數位手法再現歷代名畫原貌、或發行個人專屬的「沁報」以消遣媒體顛覆視聽,乃至明目張膽地研製山寨版的當代名家之作,明顯都有一個驥附/針貶的對象,都有一些諧擬/嘲諷的意涵。
本次參展作品〈紐約怪談〉,即是以詼諧戲謔手法,將美國藝壇明星傑夫.昆斯(Jeff Koons)著名的不鏽鋼氣球狗,刻意予以仿製並擺在一起玩4P。昆斯的作品在國際藝市履創天價,但倪再沁相信,藝術價值的高低,其實取決於國力強弱,生 於紐約、活躍美國、縱橫全球的昆斯,如果換了時空場域,就不見得能取得今日的強大發言權。倪再沁的名作山寨系列,藉道名牌顛覆名牌,戲法也就是,以其本人 監製的限量「偽作」,挑戰市場上批量代工生產、版本多樣的「原作」。
楊茂林
Mao-lin Yang
楊茂林的近年創作,立意將小飛俠、美人魚等眾所熟悉的動漫圖騰加以神明化,並帶進象徵「文化重地」的宗教殿堂和美術館所。2009威尼斯雙年展版的《婆娑之廟-台灣製造》,和台北當代館版的《婆娑之廟~苦海嘛A噗蓮花》,即是演繹此一概念的展式行動。
本次展出的不鏽鋼雕塑和平面創作,以「愛麗絲夢遊記」的故事為藍本,藝術家藉由兩組作品,詮釋了當年「少男懷春」時 期,閱讀以下情節的一種情慾想像:面對皇后和撲克牌兵團追殺的愛麗絲,瞬間從天真無邪、柔嫩嬌弱的少女,變成童顏巨乳、衣衫爆裂、清純性感的辣妹巨人;在 另一張「結語」式的群像中,藝術家延續之前的「封神」手法,將所有故事人物全部排入仙班轉為聖像。類此,源自不同時空而自由混血的動漫圖騰,全面接班地取 代了古典英雄和聖像的位置。
威姆.德沃伊
Wim Delvoye
比利時藝術家威姆‧德沃伊,是世界上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,本次參展的錄像作品〈中國藝術農場〉即為其演示觀念
與行動之作。2004年他在北京租下一家養豬場,透過活豬刺青,開發一種會「成長」的藝術品。他特意將時尚名牌商標,或熱門卡通圖像等刺繪在活豬身上,這
些刺青豬因而逃過了被送進屠宰場的宿命,搖身成為買家預約購藏的藝術品,有趣的是,隨著豬隻的成長,不斷變大但是也逐漸變淡的,包括了刺青、品牌和藝術,
而豬的原型似乎也逐漸還原了。
本次同時參展的〈雕花輪胎〉系列為全球首展;藝術家將雙龍搶珠、花開富貴等中式吉祥圖騰,以極為精細的工法雕刻在黑色橡膠輪胎上。在經濟生產鏈中,輪胎象徵的是最底層的生產工具;然而,當藝術家為其注入神聖文化圖騰,其價值與意義也因此而轉換了。
李惠林
Hye-Rim Lee
韓國藝術家李惠林在2002年以3D創造了一位名為TOKI的虛擬角色,融合西方消費主義、日本流行文化、和韓國傳統女子陰柔特性,藉以諧擬亞洲動漫電玩文化中的美麗女性樣貌。
本次參展的〈迷戀/永恆之愛〉系列動畫作品,即將TOKI的肢體分解成為八個完美比例的身體部位,以誘惑的姿態搖曳 在美麗的香水瓶內,詮釋出男性物化女性與偷窺的渴望。本作品討論在時尚流行工業與電玩產業下,所發展出的「美」,大多是由動漫市場中的陽物崇拜者所創造出 來的物件。這些3D構建的身體部位,擁有黃金比例與塑膠般光滑的肌膚,突顯出科技引領的時代,線上遊戲、網路、數位影像已改變人們的審美觀點,此作旨在引 領我們反思動漫美學一刀兩刃的矛盾性格。
米勒杜斯.美尼塔斯
Miltos Manetas
出生於雅典的米勒杜斯.美尼塔斯,畢業於米蘭藝術學院,創作形式多元;1995年開始利用電腦繪圖、數位遊戲與網路進行創作。他認為「網路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藝術平台,它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媒體,更像是一個有待開發的新大陸。」
本次參展作品〈感謝你.安迪沃荷〉中,只見兩隻模樣可愛逗趣的小貓,成天不停地對著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的名號說 「謝謝(Thank you)、謝謝、謝謝…」,頭上的計數器,隨時顯示出他們當日已經謝過的次數;藝術家藉此凸顯安迪.沃荷將大量製造、重複生產的日用商品,轉化為藝術品的 歷史貢獻,可視為帶領觀眾向安迪致敬的一件輕鬆幽默之作。
草間彌生
Yayoi Kusama
草間彌生為當代前衛女性藝術的先鋒人物之一,雖已高齡八十有餘,仍然創作不輟,積極探索著幻覺與視覺的極限。她回 憶10歲的某天,盯著一張印有紅花圖案的桌布良久,當抬頭看著白色天花板時,此圖騰的綠色殘影竟然浮現在各處。童年美感經驗的延伸,變成了她成名與經典之 作中,反覆出現四處蔓延的彩色圓點。
本次展出兩件作品都是草間彌生1994年的複合媒材創作,〈女人的城堡〉以紅色為主調,結合抽象造型與電光霓虹,隱喻女體似靜實動的誘惑能量,另一件作品〈我心在淌血〉以黃色為主調,透過不斷分裂增殖的有機造型,隔空與〈女人的城堡〉相互對話,隱約是男與女的一種對照。
名和晃平
Kohei Nawa
1975年生於大阪的名和晃平,在京都市立美術大學專攻雕刻,作品以造型純淨、語言簡鍊和質地精美等特質,備受矚目。
此次展出的〈鹿頭〉,為其最知名的〈稜鏡〉系列之一。〈稜鏡〉的創作概念,受到數位時代圖像傳播的啟發—號稱不因傳
播次數或時空遠近而失真的數位圖象,放大到一定程度後即出現「馬賽克」現象,名和晃平以實體的水晶玻璃球來置換虛擬的稜鏡,原本模糊化的物象,也因此被重
新注入了想像無限的內容與華美浪漫的質感。
從2D模糊像素轉化出3D實體雕塑之同時,名和晃平似乎也重新觸探了「存在」的古典命題,和當代視覺符號系統中對於物體作為「符碼」與所能傳達的「符旨」之間,一種開發不盡、歷久彌新的辯證話題。
許嘉
Jia Xu
許嘉1984年生於福建,在校時主修建築設計,現為職業藝術家,作品喜以手繪漫畫搭配對話式的文字,表現個人日常生活體驗。
本次參展的影像裝置作品〈外婆家的記憶〉,透過二種投影方式,將靜態繪本轉化為動態的敘述呈現。牆面以黑白影格結合 時光流動效果,舖陳藝術家小時與外婆同住的心情回憶;地面的投影,結合鳥瞰角度和漫畫分格手法,將外婆家的室內及戶外空間同步呈現,演示了作者童年的諸多 活動記憶,而這也呼應了當代媒體文化中多重視窗/多元敘述的一種視覺傳達機制。
張奇開
Qi-ki Zhang
張奇開出生於四川,畢業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,90年代後轉往德國發展;生活中,他盡情接受東、西方文化的洗禮;在藝術創作上,也展現了兼容並蓄的一種文化態度。熊貓是張奇開近期作品中常用的圖像角色,相較於傳統龍鳳圖騰,他認為熊貓更具有一種軟性的文化力量。
在本次展出作品〈運球〉中,一群身形可愛的熊貓,簇擁著同時印有愛迪達商標及中國字樣的超大足球,一方面呈現了西方商品和東方消費者的邂逅,另一方面也隱喻了國族意識、品牌崇拜和文化流行之間既和諧共構也輪轉起伏,實際正相互角逐群眾的中國當代社會情境。
陳飛
Fei Chen
中國藝術家陳飛1983年出生於山西。在陳飛的作品中,我們不難觀察出中國當代繪畫,正由展現宏大的敘事歷史,轉 為關注日常生活及微觀的自我體驗。藝術家相信,新時代的創作者在擺脫了龐大的歷史傷痕後,擁有更多的創作支配權。日新月異、硬體設備不斷開發創造的中國, 業已在全球化下的洪流中,讓視覺暴力積極地入侵廣告圖像及時尚工業。
本次展出作品〈把酒高歌No. 12〉,在七人飲酒作樂的場合,我們看到的是性徵不詳、臃腫肥胖的一群人體,一副以豔紅大嘴取代個人長相、內心慾望的公式臉孔,他們貪婪地啜飲著美酒甘 露,地上灑滿了墮落的酒滴。藝術家以卡漫式的視覺語言和豔俗的色調,與其說批判了當代都會生活的紙醉金迷,毋寧說是以「藉酒澆愁愁更愁」的言說策略,刻劃 了都市人種內心一同的低潮苦悶。
克勞迪歐.卡斯提羅
Claudio Castillo
克勞迪歐.卡斯提羅出生於古巴哈瓦那,原本擅長水彩;面對數位時代來臨,他將繪畫、動畫、與遠距通訊程式結合,開創了可以實時對應特定國家/城市之自然環境變化與經濟活動狀態的互動作品。
本次參展的〈天氣(GTMO風景)〉中,卡斯提羅將其水彩作品轉化為「活體繪畫」,透過連線到網際網路上,隨時接收 來自網站weather.com的即時氣候資料而持續變形/變色;其中戲法如:以畫面中的水球對應濕度變化,濕度愈高,球形就愈完整。另一件作品〈金融 (錢坑)〉則是透過變色龍在螢幕上的進出活動和變色演出,即時反應各地股市的最新變化──股市上漲時,蜥蜴變為綠色,股市下跌,蜥蜴轉為紅色,股市持平或 關閉的時候,蜥蜴變成白色。
安吉羅.沃爾培
Angelo Volpe
義大利藝術家安吉羅.沃爾培出生於1976年,曾擔任過湯瑪斯.賀芎 (Thomas Hirschhorn)、大衛.傳萊特 (David Tremlett) 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助手。
沃爾培的青春美女畫,如本次展出的〈她保持緘默〉、〈妳甜美的愛〉及〈藍月〉,具體展現了一種在當代大眾媒體的教唆 下,日漸樣板化、空洞化、大量生產的「美女」形像。這些美女如缺乏靈魂的塑膠玩偶般,空有一雙雙明亮的大眼,皮膚光滑、身形姣好、配戴精品名牌而不知所 為。沃爾培藉此嘲諷從西方蔓延到東方、從古代父權體制滲透到當代商業系統中,一種對於特定春青女體的普遍崇拜,和一種對於女性價值尊嚴的不斷扭曲。
村上隆
Murakami Takashi
村上隆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博士班,理論上他從探討「沒有意義之意義的意義」出發,提出了以日本動漫美學為基礎的
「超扁平(Superflat)」理論;實務上他贊成藝術與商業密切結合,並透過怪怪奇奇公司(Kaikai Kiki Co.,
Ltd.)的創立,拓展了個人的藝術事業。他被公認為當代藝術界最擅於經營自我,又有心推己及人的先鋒人物──GEISAI(新人藝賽)的創辦乃至來台推
廣,即為最新實例。
本次展出的〈怪怪奇奇和我2〉,是村上隆直接將公司吉祥物/識別圖像轉化為正式畫作的系列版本之一。留著小山羊鬍、綁著馬尾辮
的村上隆和他所創造的二隻吉祥物,笑呵呵地出現在「微笑小花」合唱的快樂天地中。在這裡,創辦人與其商標,就是作品,也是產品;除了圖像本身的卡漫性格和
平塗處理,具體呼應了村上隆的理論,作品的意義也被直接化、扁平化了。
奈良美智
Yoshitomo Nara
1959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的奈良美智,以獨特的手繪畫風創造了「邪惡大眼妹」的招牌人物,展現了新世代集天真與邪惡,睥睨與質疑的內在特質;近年來他和日本暢銷作家吉本芭娜娜合作的插畫小說,也廣受日本及台灣觀眾的喜愛。
2004年奈良受台北當代藝術館之邀,參與《虛擬的愛─當代新異術》展覽,作品風格雖然樸素,卻予人深刻印象;2007年,《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》紀錄片應邀參加台北金馬獎影展,獲觀眾票選為十大佳片之一,再次印證了奈良其人其藝的超級魅力。
本次展出作品〈無題〉中的女孩形象,有別於奈良過往作品中邪惡女娃造型,一臉無辜的表情和無助的姿態,搭配一隻泛著晶瑩淚珠的超大眼睛,此情此景,彷彿所有的言語,都不如這一滴眼淚中所映射的彩色光芒,更來得有表情、有力量。
尤基尼歐.麥瑞諾
Eugenio Merino
西班牙藝術家尤基尼歐.麥瑞諾,擅用黑色幽默和嘲諷手法,將當代藝術文化的特殊現象/特定人物納入他的雕塑及平面繪畫創作中;他的創作題材含括了對於戰爭、環保、政治、宗教、藝術等不同面向的關注。表現手法具有吸睛和令人錯愕的雙重特質。
本次展出的二件作品中,〈破碎的夢〉以外號「藝術殺手」的英國藝術家戴米恩.赫斯特(Damien Hirst)做為再創作的對象,麥瑞諾透過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」的概念和手法,將超寫實製作的赫斯特頭像和匕首陳列在透明玻璃櫥中展示;另一件〈美麗的 村上隆〉,以動漫式的拼貼手法,將栩栩如生的村上隆超大頭像嫁接在真人比例的矽膠女模身上,麥瑞諾展現了他對於研究村上隆的外表與思想的雙重興趣,也幽默 地詮釋了村上隆與時尚名牌密切合作、結合藝術與商業的大力主張。
坂上千里
Chisato Sakaue
坂上千里1984年出生於日本靜岡,2007年畢業於名古屋藝術大學。其作品以結合靜態「人像」與流動「液體」,創造新鮮視覺趣味之同時,也賦予了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。
本次展出作品〈源源不絕的乳汁〉中,象徵「前輩」的老奶奶,自我陶醉地以一對巨大乳房,噴射出如瀑布般的大量乳汁; 畫面中落「櫻」繽紛、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水氣,搭配出現的是,高坐在老奶奶額頭上的二隻雛獸,一隻睜眼、一隻閉眼,似乎意味了新世代對於傳統文化養份的二種 不同態度。
吳定隆
Ding-long Wu
1982年出生於四川的中國藝術家吳定隆,可歸為畫風輕/薄/短/小的新世代藝術家類型。一方面,他相信藝術源於生活,畫畫就像寫日記, 另一方面,他深受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,相信人生苦悶,藝術是解救人類的一帖良藥。
本次展出三幅畫作品〈每一天〉、〈在一起〉及〈我要去遠方〉,以粉嫩甜美的基本色調,統整了具象人物、卡漫動物、和 抽象幾何形塊。同時,以一個夢幻女孩形象,穿梭 漂浮、躺臥在符號化也裝飾化的綺想世界中。這些畫不以宏觀的歷史敘述或社會現象為命題,而較像是獨善其身的「軟塗鴉」,在此,藝術家將自身對社會現狀無能 為力的焦慮,轉換成圖像創作的烏托邦。
原高史
Takafumi Hara
原高史的創作,透過少女神情姿態的不斷轉換與陳述,在鮮艷色彩、簡潔輪廓的背後,以極富關懷的筆觸,具體而微地讓人類心靈深處的脆弱與堅強相互照映,突顯了一體兩面的希望與失望。
本
次參展畫作〈你所擁有的〉,具現了原高史一貫關注社會現實的視界,藉由對比鮮明的色彩、人物及文本,交織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掙扎,呈現人們在社會現實秩序的
束縛下,每一個心靈的角落都渴望溫暖的情懷,同時也深刻反映出當下社會、家庭及個人的互動處境。特別是文本的援引,對於原高史而言,文字有著強大的力量,
每一句話都像是凝結記憶情感的體現,也都是重現時光不可或缺的媒介。
周欣
Xin Zhou
中國藝術家周欣1977年出生於四川,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。他的成長過程,適逢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,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與社會體驗不僅有了緊密的結合,許多作品亦折射出了,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所背負的烙印與痕跡。
本次參展作品〈馬丁的故事〉、〈香蕉的天空〉和〈元老匯〉,眼前所見充滿活潑生氣的現代汽車,是藝術家透過古典的創 作技巧,將不同情緒置入一輛輛原本冰冷的機具。藝術家將這些表情豐富、外來新貴模樣的車輛,趾高氣昂的出現在古蹟廣場、工廠和街頭角落,活潑俏皮的圖像表 現手法,隱約也註記了社會的變遷、刻劃了一個物質性凌駕人性存在的新時代。
羅琿
Hun Luo
羅琿筆下的角色,無論是動物、人類或外星生物,明顯都有一種生物學上的共同特徵,似乎也都有一些社會學上的衝突與矛盾。
本次參展的作品〈傷痛美麗〉,展現了羅琿招牌的虛構角色──一個大眼、尖鼻、小嘴巴、性別不明、物種不詳的生物── 和一隻金魚之間,沒有背景文本、各有表情而缺乏對話,同樣以正面呈現的二個角色,其實沒有賓主之分;一支巨大的叉子,刺穿了正在塗抹口紅的金魚,連結了二 個角色,似乎也勾勒出二者之間說不清楚的愛恨情仇。大體而言,羅琿用畫筆導演的是開放給觀者主動閱讀的一齣默劇。
高孝午
Xiao-wu Gao
1976年出生於福建的高孝午,擅長以詼諧手法,將平面語彙的卡漫人物轉換為立體雕塑造型。他的雕塑人像,除了以誇張的比例呈現,也充份運用了一種邏輯失衡的幽默。
在此次展出作品〈都睡了〉系列中,藝術家娓娓道出在集體追求財富/名利/幸福的時代與社會中,人們忙碌的投入各行各 業,及至忘了停下腳步,讓自己喘口氣。而〈我們這一代〉系列的二件雕塑,則試圖透過怪誕、誇張的身形比例,反映新世代年輕人的另類思維,與一種新興的身體 語言。
松浦浩之
Matsuura Hiroyuki
1964年出生於東京的藝術家松浦浩之,自1999年起,以「角色插圖」為主題,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設計作品,也將他自身的創作面向,拓展至繪畫、雕塑及版畫等多種型式,是近年來頗受國際關注的新銳藝術家。
本次展出作品為〈玩字〉系列中的〈愛 (LOVE)〉及〈速度 (SPEED)〉,特殊意義的文字之中,隱藏了從色彩到質感都有意與之對應的圖像,松浦浩之以「文為主、圖為輔」的逆向操作手法,娓娓道出在社會高速發 展、高速前進的當下,「愛」及「速度」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
岡本信治郎
Okamoto Shinjiro
岡本信治郎,1933年生於東京,自60年代起即已開始創作漫畫,其作品混合了抽象的幾何圖形和裝飾性的傳統圖案,以繽紛活潑的色彩,彰顯了日本的通俗文化之美。岡本信治郎雖已高齡76歲,卻被列為最具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,至今仍積極創作,不斷推陳出新。
本次參展作品〈今弁慶與今牛若〉顯示,藝術家有意將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「弁慶與牛若丸」,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再現,並強化卡漫童趣的性格。此作將西方的幾何造型與日本的敘事傳統大膽結合,圖像與文字如萬花筒般交錯變化,呈現了多元的內容和動態的視覺性。
柯羅夫
Rolf A. Kluenter
生於1956年的德國藝術家柯羅夫,大學畢業後即轉往尼泊爾旅居長達18年,現定居於上海,信仰佛教,是個長期在 亞洲流浪的歐洲人。他利用錄像、表演、繪畫和裝置等藝術形式,呈現一個鄙棄傳統、摧毀文化、專事於加速城市和社群網絡發展的社會,特別是那些伴隨著網路、 動漫、電玩等虛擬世界所衍生出的情感歸屬問題。
柯羅夫深入觀察上海紙醉金迷、充滿權力與誘惑的社會現象,拍攝了一部以狼哥哥和狐狸妹妹為主角的影片〈粉紅網〉。許 多西洋人到中國來,一開始都是打著非常純潔與正直的旗幟;然而,在進入這個充滿誘惑的城市之後,那面旗幟的意義也漸漸改變,成為一場狼哥哥和狐狸妹妹之間 的曖昧遊戲。
陳志光
Zhi-guang Chen
成長於中國社會經濟變遷最快速的時代,陳志光近年的作品主題以「螞蟻」最引起關注,甚至成為「陳志光」的代名詞。
作品〈遷徙時代〉中,陳志光以永久性的不銹鋼材料,置換螞蟻原有的生物特性,將人們眼中微不足道的螞蟻大軍,放大至 無法忽視的比例,營造一種介於現實與非現實間的效果。作品的展出,藉由視覺經驗的衝擊,改變人們對於穩定空間的既有安全感;除了象徵人類在社會轉型及都市 化中,不斷遷徙勞動的狀態外,也進一步啟發了人與環境的關係思考。對陳志光而言,螞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,而螞蟻與人的集體主義又非常相似;透過結 合螞蟻的自然性與不銹鋼的人工屬性,在不斷變遷的世界中,創造出一種「定性」,一種永恆的延續性。
派崔克.柏傑隆
Patrick Bergeron
派崔克.柏傑隆,魁北克人,影像藝術家及數位合成師,曾參與荷蘭海牙「今日藝術節」,以及「魔戒」、「駭客任務」等電影特效的美術製作。
柏傑隆的作品結合了動畫、實驗電影及紀錄片三者的特性,不斷探索「速度」與「記憶」的概念。其中,〈迴路〉的創作靈 感來自於柏傑隆搭乘火車旅行越南的經驗,藉由不斷重新排列、倒轉、快轉、定格及放大旅程沿路的影像片段,同時嵌入旅途中的各種聲響,將聽覺進一步視覺化, 模擬人們回溯記憶的過程,並從中拾起被遺忘的細節與事物。於是,在柏傑隆偏執的回憶過程裡,〈迴路〉反倒成了一樁新視角再發現的趣事。
艾倫.貝克
Alan Becker
艾倫.貝克利用嫻熟的Flash軟體於2006年創造風靡世界的作品〈動畫&動畫家〉、並榮獲有「網路奧斯卡」之稱的威比獎最佳人氣獎之後,目前正於美國哥倫布藝術設計學院持續深造。
在〈動畫&動畫家II〉作品中,貝克延續前作的遊戲冒險風格,將電玩裡常見的暴力對峙場景,轉換至作業系統的平台 上,跳脫系統本身的呆板「機器」印象,進一步將之打造成一款互動電玩。此作品除了將反叛視為一種超級變異病毒外,也結合豐富想像與流行文化的視覺語彙,試 圖衝撞作業系統的權威框架,並在混亂中邀請觀者一同享受失序的快感。
寶拉.海雅思
Paula Hayes
特奧.坎伯利爾
Teo Camporeale
作為一位成功的園藝設計師,寶拉.海雅思的作品深刻地思考自然與人的關係,讓園藝不單只是拈花惹草,而是塑造一處處靈魂可以療癒休養的角落。
本次參展的影像作品〈詩人吉兒的塵世練習〉,是寶拉.海雅思與動畫師特奧.坎伯利爾的合作成果;透過3D立體的 Flash動畫,闡述在外星的銀色世界中,風是世界的聲音,飄落的葉子彷彿捎來的祝福,稍稍撫慰孤寂的世界:「少女詩人用她園藝造景的巧手,去養護靈魂的 生活。」簡潔的枝枒、素靜的色調,讓畫面充滿詩意,儘管如此,卻仍舊充分表現海雅思對於地球及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情感思維。
漢恩.胡格布里居
Han Hoogerbrugge
對漢恩.胡格布里居而言:「我喜歡神經兮兮的人們,我覺得他們很性感」。胡格布里居的創作始於1998年的〈摩登生活/神經失調系列〉,2002年後便開始陸續創作〈釘子〉系列,兩者皆在探索開發人類的多元情感。
作品〈釘子〉以自身形體為主角原型,發想一系列諷刺當代世俗文化現象的互動裝置,透過衣冠楚楚的男子形象,諷喻社會 的偽善表象,在層層的形象包裝下,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原生欲望衝動;作品同時運用戲謔幽默的手法,誘引觀者潛意識中的不安因子,層層爬梳人類社會及心理 的陰暗面。另一件參展作品〈動物園〉則將動畫同時播映在八面不同的牆上,希望藉由動畫音效相互穿透,透析人性中「見異思遷」的貪婪心態。
阿尼邦.米特拉
Anirban Mitra
阿尼邦.米特拉的畫作習慣將日常生活情景、印度傳統藝術、宗教、乃至大眾媒體和流行文化,通通融入畫面,在作品中以過份荒謬的安排組合,創造出唐突又富有幽默性的情景。
本次參展的〈昆蟲殺手〉,畫面中含有大量的殺蟲劑、卡漫偶像與廣告意象等在印度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圖像和圖案,藉以探 討印度的現代社會問題,特別是「消費主義」的觀念。作品以殺蟲劑暗喻西方消費物種的「良藥」想像,在滿版的畫面中,雖保有傳統東方畫作的配置,卻又安排西 方現代形象的人物交錯其中;東方傳統神衹偶像與西方卡漫角色的並置,表露出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,社會脈絡又不得不面臨全球化與新科技的掙扎洪流。
那索.魯貝
Nasser Lubay
對那索.魯貝來說,生命充滿了迷幻與夢想,而夢境則是另一種現實的展現。從〈Save the Green〉到本次的參展作品〈重生〉,魯貝演繹出深刻的人本關懷與綠色思維。
成
長於多元文化交融的菲律賓社會,魯貝的作品嘗試捕捉人類社會中,不同心靈狀態下的共同經驗,進而描繪出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情感與故事。本次參展作品〈重生〉
敘述一個陷入戰爭陰影折磨的男子,在懷抱夢想追尋更美好的人生時,所面臨的心理衝突與恐懼。其充滿想像力與生命力的線條,融入當地文化的傳統意象,轉化成
現代社會流行且熟悉的語彙及圖騰,繽紛地呈現出意欲重生過程中的緒亂與雜想,也對照出夢想與夢境的無限可能。
T&T
T&T是由Jiten Thukral和Sumir Tagra搭檔組成的團隊,這兩位印度新生代藝術家,慣以自身的角度當作起點,再從對各階層生活的觀察延伸出發,結合流行文化,創造出和諧的排序與衝突的美感。
本次參展的金屬圓盤畫作〈追夢—感覺〉,藉由各種童玩型的物件搭配藍天白雲的抒情畫面,傳達了一種幸福與懷舊的個人 情感。另一超寬幅畫作〈週末的邂逅〉,充分利用了超級市場中的日常物件組合(各種商品和購物車),製造一種視覺的默劇──畫中的物件是極端寫實的,但劇情 是抽象、開放給觀眾自由想像的;所謂的邂逅,也許只是冷冷的共同在場,也許是情感的激烈撞擊,也許是…。
櫻井理惠子
Rieko Sakurai
櫻井理惠子的畫作,由於在GEISAI上受到民眾的喜愛而開始嶄露頭角。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時,會覺得和時下一般流行的卡漫人物圖像無異;然而,若再深入細察,你就會被那濃縮在藝術家想像世界底層、那股深切而幽暗的情感所吸引。
本次參展的作品〈我想 我想 我想〉,畫中人物的姿態模樣,與文藝復興時代十分流行的小天使畫像極為神似。然而,原本無性的天使,在此成了性別明顯的女孩;在她天真無邪的臉龐上,一雙 如同黑洞般的大眼,彷彿要將觀者連同整個世界,全都吸進去。這雙空洞的眼神,也彷若訴說著自身的經歷:一位落入凡間、跌入現代文明的失落天使。
印巴.史費特
Inbal Shved
印巴.史費特是以色列當代藝術界中,擅長以中國林黛玉式的自我感傷情懷,發展成系列創作的女藝術家。
本次參展的系列作品,描繪一個年輕女子陷溺在虛擬的兩難處境之中,但內心卻極度孤獨、徬徨無助的另一種真實狀態。灰 濛的天空、乾枯的文明之河、無法划動的岩石之船…,明顯都是坐困愁城的符號,而飛鳥所代表的自由與行動,則象徵了女子超脫現實境的慾望;但這一切似乎只能 淪為假想的遊戲,而無法化為決心的行動。
吉爾.葉夫曼
Gil Yefman
吉爾.葉夫曼的作品總以誇張又不合比例的毛線娃娃組成,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性暗示意象。
本次參展作品〈i_4_n_i〉便是以直截了當的手法創造一隻雌雄同體的娃娃,白色的體液自其身上的性器官不斷流 出;另一件作品〈渴望〉則是自血管流洩出大量破損不堪的內臟器官。兩件作品都採以柔和色調的毛線製作,卻挾帶著破壞性和恐懼感,給人一種不願親近的氛圍。 有趣的是,娃娃在人們的童年裡,往往扮演著朋友或家人的「替代角色」的身分,是吐露私密故事的窗口,但是當娃娃被包裝成極具成人議題時,娃娃和人也跟著環 境成長,蛻變為成人內心世界裡的缺口,需要傾倒內心私密的話語。成人童話的手法,也彷彿在替人們找尋遺失於成長過程中的缺陷與負面情緒,再塑成人形娃娃, 供以訴說。
里塔.雷夫.寇恩
Lital Lev Cohen
里塔.雷夫.寇恩出生於以色列,在倫敦成長,而後到約求學,現回到以色列定居。他以電腦從事數位創作,除了關注今日資訊氾濫的現象,和當代人與科技密不可分又過度依賴的行為,也試圖將「猶太文化」、「符號學」、「軍國主義」等議題,納入數位時代資訊爆炸的討論範疇。
在本次參展的數位輸出作品〈天使鍵盤〉中,藝術家創造了一種混血的視覺符碼,這些日常物件的組合排列,正如同電腦鍵 盤、各類訊號線、及液晶銀幕等與使用者的一種對應關係;鍵盤上的字鍵排列,除了考慮到順應人類左、右手指的便利操作,各個週邊配件也力求與使用者聽覺、視 覺統整合作。類此,藝術家以左右各十支麥克風、加上中間七根音訊插頭的配置,來對應文字指令的輸入與最終訊息的輸出。另一件作品〈 〉,也試圖以一種視覺 雙關或隱喻的手法,把眾所熟悉的遙控器,轉化為可偵測人體「七脈輪」能量的測量儀,並以此把最新的數位科技,關連回溯到各宗教神學對於宇宙結構的不同想 像、推敲與測繪。
曾國輝
Kok-hooi Chan
曾國輝,1974年生,目前生活於吉隆坡,作品主要就日常生活中的觀察,配合想像力捕捉到的誇張意象,來探討生命 的荒謬和不確定性,以及人生中的黑暗與衰朽等。在他的作品中,常未設置終點也沒提供答案,有的只是一些交織的模糊線索,讓觀眾根據自己的思想經驗自行揣測 玩味。
本次參展的系列作品,是藝術家於旅美期間的創作,也是藝術家突破馬來西亞傳統、大膽嘗試全裸人體圖像的成果。他以泛 黃老照片的氛圍,集中突出身體常被遮蔽的部分,並以誇張的黑色幽默凝視生命,包含了幻想和慾望、回憶和想像,也包含了其對生命的短暫性及不確定性的冥想。 就像生命的複雜無常,藝術家細心經營作品詮釋的開放性,希望觀眾透過時間的鏡頭能反覆玩味。
肖谷
Gu Xiao
肖谷,1958年出生於上海,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。因支援西部建設,被上海市委選派到新疆,並先後擔任阿克蘇地區藝術學校副校長和地區文化局副局長。他在新疆工作時間,創作出一系列以西域為題材的油畫作品。
本次參展的人頭肖像組畫,都是屬於〈遠去〉系列的創作,看似公式化的人物裝扮、表情與動作,其實指涉了男人內心的共 同慾望,及對於消失中的不同事物的最後凝視──女人、駱駝、財寶。這些肖像式人物,除了書寫了個人的心思,隱約也指涉了一個地方與族群,反映了一種男性為 中心的當地文化。
阿巴斯.米哈倫
Abbas Mehran
阿巴斯.米哈倫,1946年生於伊朗,72年開始學習油畫,92年搬遷至美國學習視覺藝術,現移居澳洲。因此,其作品於濃厚的伊朗色彩之外,亦帶有其他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。
本次參展作品〈連結(提姆.弗朗立)〉,是米哈倫獻給他所敬重的澳洲生物環境學家提姆.弗朗立的畫作;弗朗立致力於 改善地球生態與人類生活環境,認為所有的生物體之間是息息相關的。另一作品〈巴勒斯坦的塗鴉起飛〉,是藝術家2008年在中國洞窟中作畫的靈光乍現:一個 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毫不畏懼的讓氣球帶她飛行,高牆上的驢子打開了她的新視野,並促使她去完成新的使命。〈像個男孩子的自畫像〉,則表現出米哈倫生為家中 唯一男孩的個人情感,和面對外界輿論的自我省思。
蕾亞.波里森科
Lelya Borisenko
蕾亞.波里森科,1973年生於烏克蘭,現居莫斯科,擅於以鮮豔對比的色彩,表現古典傳統與當代流行拼貼交織的文化現象,今年甫以五件作品入圍德國柏林的莎莉絲特獎。
本次參展的三件油畫作品,皆刻意以仿古典繪畫的手法,嘲諷傳統價值被當代潮流挪用、乃至顛覆的現代文化現象:〈丘比 特〉讓傳說中的愛神化身為紳士穿著、休閒打獵的年輕貴族,精工細描結合卡漫風格,可視為英式中產階級繪畫的Q版再現;〈變遷的價值觀〉將魯本斯的名畫〈劫 奪留奇波斯的女兒〉(Rape of the Daughter of Leucippus),轉印為年輕男孩身上的一件潮T,獨一無二的宮廷經典因而成為人人可欲可得的消費商品;〈崇高之美〉則有意結合名門閨秀形像和可愛逗 趣的卡通動物,並混搭以普普風的圓點設計,合成了時尚新潮的古裝美女。
夏茲亞.希肯德
Shahzia Sikander
夏茲亞.希肯德深入研究巴基斯坦傳統的微型繪畫技術,率先突破過往的手法和風格,不論是他的繪畫、動畫、裝置、影像或是影片,藝術家以多面向的嚐試,透過極端性和顛覆性的對話,重新塑造微型圖畫的傳統,將數位科技與傳統的藝術創作合而為一。
本次參展的四作作品,希肯德即利用亞洲與西方藝術傳統中的破碎影像、文字及符號,創作數位繪畫。以〈旋轉轉〉為例, 首先出現的是蒙兀兒細密畫中典型的宮殿,之後便慢慢開始出現粉彩風景背景和成群飛過的小天使等西方元素,並逐漸地融入於宮殿的畫面之中。藝術家藉由這樣的 手法,探討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之下,連影像創作的技術與風格,都已面臨挑戰、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。
丘薩克.司瑞克汪
Chusak Srikwan
丘薩克.司瑞克汪,1983年生,擅長用諷刺的手法,來反映政治和社會問題,使其呈現一種有趣的面貌。然而,藝術 家也意識到,他想要諷刺的問題,似乎沒有人知道或是深入思考,因而在日後的藝術表現手法上,帶入了佛教的色彩。他認為利用佛教中的哲學或符號,易於被觀眾 理解。
本次參展作品,是其〈從貪婪中解脫是上天珍貴的賜幅〉系列作品的一部分,以諷刺的手法反映出人類永無止盡的慾望。藝 術家在空間中以泰國傳統皮影戲的手法,裝置了許多人和動物來代表各種罪惡,例如:看似色淫的女人形象,代表一個貪婪的男人;被繩子倒著綁在樹上的大象,象 徵永無止盡的慾望將我們的心靈綑綁;一個勇士拿著短劍將大象拯救出來,暗喻著懲罰終將來到。
陳文令
Wen-ling Chen
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,先後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及中央美術學院,現居中國北京。陳文令為目前中國新一代藝術家中重要代表之一。
在作品〈如何逃離〉中,所關注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個案問題,選擇華爾街著名的「金牛」雕塑和「龐氏」的金融騙子麥道 夫為創作主題,採用一貫充滿力量與動感的誇張手法,表現麥道夫是如何軟弱赤裸地攀附在金牛身上,期盼著金牛能以爆炸性的牛屁帶離他所面臨的窘境。在如原子 彈爆發煙霧迷騰的牛屁中,暗喻過度貪婪吹牛的結局及國際金融中心虛擬泡沫化的危險。陳文令這次把握住社會批判的主旨,以強烈大膽的視覺語言清晰揭示這背後 的信譽危機,以嶄新的角度為觀眾提供一種獨特的理解方式。
奧斯卡.歐伊瓦
Oscar Oiwa
奧斯卡.歐伊瓦為日裔巴西人,自幼受到漫畫的耳濡目染,國中起便開始從事創作,並於大學時代推出多次個展。長期輾 轉於東京、紐約等城市之間的歐伊瓦,對於每個城市的環境與歷史皆有深入的認識,並透過繪畫將其於各地親身的生活經歷與感受,交織其獨創的幽默感,一同融入 作品之中。
歐伊瓦以一幅227x555公分的大型油畫〈鬼〉參與本次展覽,展現一個被盤根錯節的管線纏繞組構的世界,其中載浮 載沈著幾隻不知何許生物的黑影。在色調上刻意使用屬於大自然的綠色,數以千計的管線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棵棵千年的大樹,然而,事實上在這裡除了遍地的廢棄物 與鬼魅,什麼也沒有。歐伊瓦的作品題材,經常是如此的以豐厚的想像力,刻畫繁華城市的一隅,及其所衍生的能源、經濟、污染等議題。
姜錫鉉
Eddie Kang
韓國新生代動漫藝術家姜錫鉉,在校主修影片/卡通/錄像製作,卻鍾情於以混合媒材、甚至搭配立體作品來進行動漫繪畫。他的卡漫圖像如同小說一般,有主角、有配角、有故事情節,在分明的層次與結構之上,形成一種不確定的當代寓言美學。
姜錫鉉藉由他作品中可愛的小熊娃娃,娓娓道出他對於個體與群體間相互關係的深刻觀察。那隻看似美好的小熊,是人們心 中千變萬化的投影,象徵著這個擁擠世界中的孤獨自我,透露人們既想跳脫社會制約、勇敢作自己的英雄,又希望與社會妥協、獲得社會認同的矛盾心理。姜錫鉉敏 感而充滿幻想的現代城市語錄,看似渾沌虛無,實則隱含犀利而透徹的觀察與懷想。
印地蓋瑞拉斯
Indieguerrilas
印地蓋瑞拉斯是由一對活力充沛的印尼藝術家夫妻米可 (Miko) 及珊蒂 (Santi) 所組成的藝術團隊;米可專長的室內設計,加上珊蒂擅長的視覺傳達,合力開創出融合街頭塗鴉、傳統圖騰、當代動漫、和流行文化的活潑藝術語言。
藝術家在本次參展作品〈Sato Kewan and the Raja Baran〉中,置入任天堂電玩遊戲所慣用的空間佈局和動線設計,一方面將圖像人物平面化、圖騰化、組件化,另一方面將故事、傳說與生活元素解構重組,讓 畫面成為一個繽紛熱鬧、內容多元而可以自由連結閱讀的開放文本。在整體的樹狀結構中,此作呈現了傳統與現代、神聖與世俗、真實與想像、嚴肅與幽默的自然集 結。
陳健偉
David Chen
才華洋溢的新加坡當代油畫家與雕塑家陳健偉,現年僅30歲即已榮獲多項大獎的肯定。其作品經常以半獸人為主體,暗諷當今人類的行為與潛藏於社會中的種種現象。
陳健偉在今年發表的新作中,直接地將人類與社會類比為動物與叢林,並進一步詰問觀者:「假如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果真是 一座叢林,那麼你是那一種動物?」他認為,動物和人類一樣,擁有鮮明的個人特質和複雜的性格;因此,他將動物與人類的身體作結合,傳達自己對人性和社會現 象的觀察:每個人都擁有多重身份和某種程度的精神分裂,惟有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,才能在城市叢林中生存。透過飽和的色彩和黑色幽默的語彙,陳健偉的作品總 能震撼觀者視覺,從而反求諸己,思考日常生活中忽略或習已為常的細節。
杜溪
Xi Du
杜溪,1980年生於雲南昆明,師從尚丁及中國藝術家唐志岡學習油畫至今。他喜愛將歷史故事中的三國人物和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戲劇,以卡漫手法的Q版公仔跳躍在明式家具上呈現;畫面中織錦式的懷舊風格,趨於虛幻,卻增添其獨特及趣味性。
本
次參展作品〈十八羅漢-固若金湯〉,緣起於「十八羅漢鬥悟空」的京劇,杜溪將劇中十八羅漢那種眾志成城、團結一心的氣勢,和悟空那種以小搏大的個人英雄主
義,轉移在畫布之上。藉由這幅巨大且複雜的畫作,藝術家希望和觀眾分享劇中人物在面對挑戰和困苦時,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人生的啟示。
維吉妮.巴芮
Virginie Barre
維吉妮.巴芮生於1970年,是法國的女性視覺藝術家,作品範圍涵蓋繪畫、偶戲道具、犯罪現場重現、和動漫人物雕 塑等。她的創作主題大多鎖定在驚悚的謀殺疑雲,並常自美國恐怖電影和科幻小說中擷取靈感,像是〈鬼店(The Shining)〉、〈來自異世界(eXistenZ)〉、以及由希區考克和大衛.林區所執導的影片等。
本次展出的雕塑作品〈D〉包含二個元件:高大的懶骨頭和矮小的衣夫人。懶骨頭是反形式主義和互動式物件的原型,反映 人們對於居住空間的新態度:一種放鬆樂活的生活方式。衣夫人是動畫電影〈超人特攻隊〉中的英雄人物之一,而此一角色的造型,其實是模仿自好萊塢影史著名的 電影服裝設計師艾蒂絲.海得(Edith Head)。讓衣夫人端坐在懶骨頭的頂端,象徵時尚潮流的影響,是非常地崇高與廣大的。
鄭智化
Zhi-hua Zheng
1961年生於台北,為著名創作歌手和音樂人;除音樂以外,繪畫是他的最愛。鄭智化自2007年開始以沒有耳朵的人物為創作主題,他說,或許是太久沒畫畫忘了畫耳朵,又或許是做音樂創作,有時想讓耳根清靜;無論有意無意,皆以此延伸出帶有強烈敘事性的作品風格。
鄭智化將自己的創作定位為一種帶有主張性與思想性的普普,而非冰冷或相對空洞的普普藝術;之所以使用卡漫的創作風 格,則是企圖反國籍、超越地域的限制。由於堅持藝術創作是個人面對自我的私人對話,作品從未曝光。本次的展覽,是鄭智化第一次將他的繪畫公開,希望能藉由 作品表達對這個文明世界一種唐突、戲謔的反思。
林瓔
Maya Lin
1959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華裔美籍藝術家林瓔,同時擁有建築師的身分,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越戰紀念碑,則是其早期成名的公共藝術作品。近年來,自然關懷及環保意識 則是她用以貫串建築、藝術和公共藝術的核心課題。
在本次展出作品〈玩具行星〉系列中,林瓔使用了大量顏色鮮明的回收塑膠玩具組成行星般的球體,兩顆分別以男孩和女孩 的玩具組成之行星,反思了今日無分男女,從小即參與資源浪費的一種童玩文化,及不斷加速環境污染的一種消費文明。藝術家相信,如果每個人對環境保育都抱持 審慎的態度,地球定會漸漸的被人類修復,對於童玩物件的回收與再利用,也因此別有一些教育與文化的特殊意義。
亞烈山德.尼古拉斯
Alexandre Nicolas
亞烈山德.尼古拉斯定義自己為雕塑家,近來專注於從時下流行文化中拮取創作靈感,並以幽默、諷刺與批判的手法,引起觀者對於人類的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。
尼古拉斯的〈注定〉系列作品,將蜘蛛人、綠巨人浩克、超人、蝙蝠俠、貓女、神力女超人和希特勒等還原成嬰兒胚胎,個 別封印於目前充斥坊間的人造水晶之中。這組作品的創作概念源於二十世紀的神話學,即二次大戰後新英雄主義的幻想產物。像超人這樣擁有超能力的虛擬英雄,已 成功的將美式價值觀透過大螢幕滲透到全球;他是抵抗邪惡勢力的保壘,有能力可以替人們討回公道。這系列作品中唯一不屬於超人家族的,是德國納粹魔頭希特 勒;或許,他那極端的種族分級觀和個人英雄主義,在人類世界中留下了與超人傳說不相上下的一種迷思。
徐勤
Qin Xu
徐勤1985年生於中國江西,迷戀以漫畫的審美經驗,製造虛擬化的場景,且善用卡通式的幽默及荒誕,來實現一個充滿自身邏輯的世界。
本次展出的黃桷星球與雞頭太空人系列作品,是藝術家將其所熟悉的生活環境──中國重慶市,轉化為一星際探險故事發生 的舞台。在黃桷星球上,隨著主角的星際旅程,陸續發生一幕幕富有劇情性的生活瑣事。徐勤科幻式的想像中,摻雜著日本卡漫文化的元素,在遼闊浩瀚的星空下, 每一個單獨畫面皆娓娓道出一種現實與虛構交錯、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,在略為詭譎的氣氛之下,親近地糾結著我們共同的記憶。
石大宇
Da-yue Shi
石大宇近來的系列創作皆以「吒龍」為主角,這位虛構的人物源自石大宇欣賞的兩個中國傳奇英雄:李小龍以及哪吒,兩位經典人物身上都流著開創新局的叛逆血液。
石大宇眼中的「叛逆」,不是肆無忌憚、無理取鬧地與主流進行非理性的抗爭,而是一種堅持理念、力圖改變的正面動能, 因此不論是李小龍,亦或哪吒,其精神和影響力,早已超越時空的侷限,深植中外人心;融合兩位傳奇人物的特點,石大宇塑造出「吒龍」這個擁有靈魂的虛擬人 物,它的非真實,成就千變萬化的可能性;它的靈魂,讓觀者能透過「吒龍」的不同表現,閱讀石大宇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批判思考。
羅丹
Dan Luo
羅丹,1981生於中國重慶,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,為著名油畫家羅中立的兒子;注重感覺、表象及情緒,將旋律與節奏的形式感發揮至令人炫目為他作品的特點。
作為新生代畫家,羅丹以〈搖滾狂潮系列〉作品,樹立起自身的風格。從本次參展的〈邱比特的呼吸〉及〈夢回唐朝〉二幅 畫作中,我們可看出八○年代後的社會形態對藝術家所產生的影響,直接激情的表達方式、自由而狂放不羈的青春樣貌,在作品人物中表現無遺。閃耀光澤的面貌 下,俐落的筆觸、空曠虛無的背景,闡述著這個時代並沒有沉重的歷史背景,反而呈現了由於社會快速變化,所產生的一個中西交融、卻又陌生矛盾的環境,同時誇 張的描寫出年輕一代對時代的質疑與焦慮,對真實尋求的渴望。
傅開來
Kai-lai Fu
傅開來1980生於中國重慶,2007年獲川音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學位,於2009年8月車禍逝世。有聽說障礙的他,擅以畫筆描繪對於大眾休閒的觀察。
在其近年創作的一系列街舞畫作〈街舞-6〉中,以美式塗鴉的背景,記錄年輕男子的舞蹈動作,藉由看似簡單的生活方 式,讓觀眾一窺當代社會普遍的消遣及娛樂方式,刻劃這個時代的生命躍動及態度。另一參展作品〈鋼管舞-芙蓉〉為其嘻哈動物系列中,以貓語彙道出現今娛樂文 化的作品之一,華美繽紛的粉色燈光映襯出熊貓芙蓉俏皮的舞姿,藝術家以極具中國符號性的擬人化動物,帶出視覺上的趣味性,也呈現了目前中國正受西方文化的 快速深化,以及經濟崛起帶動大眾娛樂轉型之現況。
亞妮斯.戴瓦立
Janice Devali
亞妮斯.戴瓦立1975年出生於荷蘭,曾創作大衛.鮑依、切.格瓦拉、瑪丹娜、黛安娜…等一系列的名人頭像。她畫這些公眾人物的理由是「我既不認識他們,且從未見過他們,反而有助於表現我對他們的一種固定想法」。
亞妮斯相信,語言與材料的揮霍,對藝術本身其實是一種傷害,她的作品因此偏好留白,常見只有一張人臉與局部身形出現 於畫中。本次參展作品〈皇冠〉為2009年新作,以細碎晶亮的寶石充當圖畫的點點像素,將時尚品牌凡賽斯與樂壇天后瑪丹娜的圖像重新結合,凸顯了財物、名 牌、明星、和權勢總是同形共構的一種當代文化現象。
瑪格里德.多瑞斯
Magali de Torres
瑪格里德.多瑞斯甫於2008年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薩爾瓦多大學,取得歷史學與管理藝術學士學位。
影像作品〈TITO〉,是多瑞斯以黏土塑造出故事的主角TITO,並將之置於不同的環境中,拍照串連而成的影片。藝 術家以TITO作為民族的靈魂象徵,搭配著阿根廷當地風情的音樂,漫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及中國的各大城市裡,由小人物的視點,去面對不斷變化和目不暇給的 世界。他放棄了自己安全的家,堅持攜帶著自己的一張椅子,游移在城市的各個角落,試圖在巨大的環境下保持自己的身份及立場,以他非常懷舊的眼神與一貫沉默 的態度觀察社會,直到他被一個與自身無關的現實發生而壓倒、粉碎。
安德魯.黃
Andrew Huang
2008年被美國《創意雜誌》列為「25位必看導演」的安德魯.黃,以結合行為、動畫、和視覺效果的影像作品,逐 漸打開知名度。他的動畫短片〈娃娃臉〉在網路平台Youtube上創造了逾三百萬人次點擊觀賞的驚人紀錄,並自此打開了他進入歐美電影界、成為一名職業導 演的大門。
〈娃娃臉〉是部具諷刺意味的3D動畫,描述一個有著人臉的機器人,企圖藉由讓自己符合世俗審美價值,來建立對自我的 認同,並終因無法達到「完美」而發狂的崩毀、摔碎了那張美麗的臉。動畫中機器人的形像,取材自希臘故事中那位愛上自己湖面倒影、溺水而死的美少男納西斯 (Narcissus),藉以探討當科技成為人類生、心理的延伸、甚至肯定自我的工具之時,其實就和納西斯一樣,落入了追求不可能滿足的慾望漩渦之中。